杨涛:金融科技创新需从降成本、提效率的点滴做起



图片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张宏伟


科技赋能小微金融,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调研会日前在浙江临海举行。与会者就中小银行如何通过数字化转型,更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四川省金融科技学会智库专家杨涛说,长期来看,全球经济增长处于长债务周期顶部、创新周期萧条期,投资减少,各部门杠杆相对处于历史高位,长期增长无法依靠宽松政策刺激,需要依靠制度改革、技术创新,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新动能和新经济发展较快。要素投入模式改变倒逼数字化。人才的劳动力因素在弱化,需要我们找新的要素投入。从数据上看: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显示,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133972万人相比,增加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57%下降0.04个百分点。 

图片图片

 

他认为,C端变化持续支撑数字化。互联网金融等最早都是来自于C端,全球智能手机用户越来越多,背后影响深远。移动端逐渐成为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未来将以移动端作为最核心的。根本的动力是C端的变化。B端变化不断“加持”数字化。疫情期间,全球增长最快的企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基本上全是数字化和新兴企业。


杨涛说,数字化转型在变化,金融数字化就要变。从前期已经公示的“监管沙盒”项目(即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来看,金融应用场景非常丰富:


一是着力提升便民惠民服务能力。综合运用区块链、5G等技术构建金融服务新模式,显著增强社会公众,特别是偏远地区群众的金融服务获得感和满意度。


二是进一步延伸金融服务范围。探索跨界合作,加强业务协同,开展安全交叉验证,推动知识产权抵押融资发展,探索灵活用工人员收入安全保障新模式,为做好“六稳”、落实“六 保”提供金融支撑。


三是聚焦纾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局。探索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推动金融与政务、工商、电力、电信等领域数据融合应用,为实体经济提供“精准滴灌式”金融服务。


四是助力赋能乡村振兴战略。利用卫星遥感、物联网等技术,弥合农村“数字鸿沟”,推动 农村金融渗透率和普惠度持续提升,为“三农”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温度的金融服务。


五是加强金融服务风控力度。综合运用区块链、多方安全计算、知识图谱、隐私计算等技术 将各方数据进行安全高效的融合应用,构建风险防控体系,提升金融机构整体风控水平。


总之,不管是持牌金融机构还是科技公司,发展金融科技,拓展金融科技落地场景,还是要 按照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发展规划》提出的守正创新、安全可控、普惠民生、开放共赢的原则,不偏离金融科技的初心和使命,真正做到有利于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优化金融发展方式,筑牢金融安全防线,进一步增强金融核心竞争力。


他认为,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进入“四期叠加”的特殊时代:信息化末期、移动化成熟期、开放化成长期、智能化探索期。金融科技(数字金融)的价值一是提高金融效能,提高竞争力、运行效率;二是弥补功能短板,短板是长尾的长尾:长尾、普惠;三是保障金融安全,首先自己不能出风险;四是价值外溢。带动企业创新,真正带来拉动力。


杨涛说,金融科技创新不能 “叫好不叫座”,这就需要真正探索落地场景,并实现商业可持续性。要落实到战略,也要从边际点点滴滴做起。


迄今为止,许多的金融科技创新项目或者是“锦上添花”,或者是“PPT价值”,难以在解决场景痛点、风险可控与商业内在价值之间实现平衡问题。要在此方面有所改观,或许需要金融科技创 新“放下架子”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点点滴滴”做起,并且更好 地满足产业数字化的经济内在需求。


原中国银监会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廖有明说,农商银行在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客户信息数据库时,要采取多种方式。在收集硬信息的同时要重视收集软信息。硬信息是指客户规制化、可书面表示的那类信息,如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生产经营计划等。软信息则是指不能按标准化办法收集和处理从而无法通过书面方式进行传递的那类信息,通俗地讲就是“不可言传”的信息,如客户的分析报告、前景预测,这类信息可变性很大,单靠客户提供报表是不完整的。


廖有明说,就“三农”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而言,收集和分析客户的非财务信息是很必要的,软信息是农商银行检验客户可信任度不可或缺的因素。软信息包罗万象,单条分析意义并不大,重要的是按照相对称原则进行比较分析。需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客户自报和“扫街”相衔接的方法,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地收集客户信息。


他说,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百皮书(2019)》统计数据,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达到35.80万亿元,占当年GDP的36.20%。农村商业银行要重视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升智能化水平。


一方面,农村商业银行日常管理和业务经营信息化、数字化,可以推动农村商业银行组织体系的优化;另一方面,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可以保障农村商业银行对接实体产业部门的多样化需求,助力农村商业银行开发出更加市场化的产业金融产品。


廖有明说,传统银行以产品为中心,而数字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相比过去,客户的金融行为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在年轻群体表现得更为突出。农村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即要求银行从“产品驱动”转变到“客户驱动”,需要以数字化技术为主要手段,推广金融与非金融一体化的新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无处不在,随手可得”的全方位、全天候服务。这种产业变革和迭代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临海农商银行董事长郭丽娅介绍了临海农商银行通过科技赋能小微金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实践。她说,目前,临海共有26家金融机构,我们承担了全市40%的企业贷款、60%的农户贷款、75%的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贷款。2021年来为农户和企业降低融资成本超过1.3亿元(较2020年1至5月收息率)。生动诠释了金融“活水”对实体经济的灌溉。 


图片

 

郭丽娅说,临海农商银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工作可以概括为两句话“初心定战略,科技强担当”。2021年,我们进一步深化数字化转型和大零售转型发展战略,提出“325”计划,以客户为核心、以数据为基础、以技术为驱动,不断丰富金融场景,提升服务体验,更好满足县域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通过数字化转型,科技赋能金融服务精细化、高效化。加强数据治理建设,上线零售平台,实现客户营销精准化、产品管理规范化、利率定价差异化。充分运用“智慧厅堂”项目和AI外呼平台,深化“智慧小微”项目,实现精准服务。


构建“五个生态圈”:1.聚合发展生态圈。坚持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抓好存贷主业,加强财富管理。2.精品服务生态圈。建立“高效金融服务网”,加速研发推广线上信贷产品,普及“无感授信、有感反馈”办贷模式。建设“智慧金融生活圈”,拓展移动支付渠道,推进“金融云”等多场景应用服务。建立“综合金融服务点”,提升网点、丰收驿站服务效能,推进“智慧厅堂”建设。3.精细管理生态圈。开展“掷地有声”的效能提升行动,深化“画像清晰”的履职评价体系,构建“均衡增值”的效益管控机制。4.人力资源生态圈。优化选人用人机制,树立价值创造和奖优罚劣导向,实施“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选聘任用机制;赋能员工素质提升,做优“导师制”。营造暖心文化氛围,成立“知心姐姐”工作室,增强员工入职和退休等重要节点的仪式感。5.平安经营生态圈。标本兼治,打赢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强化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为高质量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环境。


她说,台州小微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从地方探索上升为国家行动,台州市积极构建多元化金融服务格局和组织体系,形成了“专注实体、深耕小微、精准供给、稳定运行”为主要特征的小微金融“台州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运营专业化。1.建设专业团队。继组建小微企业服务团队,引进先进微贷技术,开办小微菁英学院,实现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从“扶资”到“扶智”的升级。


2.设立专营机构。成立台州首家科技支行,携手科技局等7家政府部门和券商、风投等14家第三方机构合作,运营“科技金融+”创业服务中心,搭建“科普帮、科研帮、科融通、科政通、科创通”5大平台,提供融资、产品形象推广、交流培训、政策咨询等全功能、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目前,全市科技型企业服务覆盖面达80%,贷款覆盖面40.46%。


3.实施专项行动。2021年,通过数据整合对接、建立授信模型、精准营销清单等“八大措施”,启动小微企业数字普惠信用授信专项金融服务工程,打造“数字化、线上化、开放化”的全新数字普惠服务模式。至5月末,企业普惠签约户数3748户,较年初新增1943户;签约合同金额106.48亿元,较年初新增30.94亿元;签约覆盖率提升10.94个百分点至21%。其中,新增的签约企业中,数字贷款产品“小微易贷”占比达89%。


(二)平台智慧化。一直以来,“贷款难、贷款慢、贷款繁、担保难”是小微企业融资普遍存在的四大难题。而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挑战,主要包括获客成本高、风控成本高、交易成本高、缺乏抵押物等。归结起来,主要是双方存在信任和效能两大问题。


我们强化服务对接,整合打通内外部数据资源“信息孤岛”,在全省率先建立集数据、平台、应用“三位一体”的“智慧小微”数字项目平台,首发数字信贷产品“小微易贷”。至5月末,已有2383家企业签约“小微易贷”,签约金额22.72亿元,贷款1718家,贷款余额13.93亿元。


该产品是我行在全省农信系统首创的数字循环式纯信用信贷产品,一次授信、2年循环使用,最高额度可达300万元。小微企业登录企业网银渠道便可进行自助办贷操作,实现3分钟申请、1分钟放款、秒速到账,受朱从玖副省长批示肯定,目前已在全省81家行社推广。其最大特点是,通过对接台州市金融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融合行内交易数据和企业及企业主征信数据,从源头上解决银企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将“死数据”转化为“活信用”,实现小微企业办贷“纯线上、免证明、零等候、低成本”,有力破解小微企业融资普遍存在的环节多、手续资料多、答复时间长、提供担保难等四大难题。


后续我们将进一步与台州市信保基金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开发“小微易贷”产品“信保增信”功能,搭建“融资+担保”综合小微金融服务新平台。


(三)产品多样化。“短、频、急”是小微企业融资的核心诉求。我们发挥自身决策链短的优势,在产品创新上突出“便”(便捷、便宜),既让企业享便捷,更为企业降成本,通过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继承与转型相结合,基本形成了涵盖企业不同生命周期的产品体系。


1.优化担保增信机制,破题“贷得到”。一是突出“信用有价”,推出厂房贷、订单贷、乡村集体振兴贷等定制类产品,为信用好的企业、个体工商户和村集体发放纯信用贷款或优惠利率贷款。二是创新担保方式。试点全国首笔合作社商标权质押贷款,发放台州首个农业知识产权混合质押贷款、台州首笔新三板股权质押、台州首笔“双保”应急融资和临海首笔专利权质押贷款,扩大担保品范围,盘活企业无形资产。三是推广“两担”业务。与浙江省农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合作推广“浙里担”业务,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小微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担保难题,目前在保322户7688万元;与台州市信保基金公司合作推广“信保贷”业务,为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增信提额,目前在保766户5.32亿元。


2.推广线上循环贷款,破题“贷得快”。除主打“小微易贷”数字产品之外,通过“一站式”办贷流程,逐步将30万元以下个人贷款向线上渠道迁移,大力推广“浙里贷”“小微速贷”“丰收创业卡”等循环类贷款,结合浙江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和台州市掌上数字金融服务平台应用,用好信息资源互联、数据共享,以“数据跑”代替“客户跑”,把线上贷款自主放款、还款的权利交给小微企业,为客户节约时间成本。


3.创新续贷转贷产品,破题“贷得好”。一是推广“小微续贷通”。让小微企业“零门槛、零周期、零成本”实现无还本续贷。“零门槛”指除负面清单企业外全部纳入准入范围,“零周期”指续贷企业当天完成续贷,“零成本”指不增加任何成本实现全额转贷,完美解决企业“倒贷”之痛。据测算,按当前台州中小企业转贷情况,通过“小微续贷通”,每100万贷款转贷一次可为企业节省转贷费约2500元。至5月末,小微续贷通惠及2194户民营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3.22亿元。二是普及“小微长贷通”。力推“循环贷”“分期贷”“年审贷”中期流动资金系列贷款产品,企业流动资金贷款最长期限3年,科学匹配贷款期限和企业生产经营周期,解决小微企业短贷长用和频繁转贷之忧。目前,“小微长贷通”贷款23亿元,占所有流动资金贷款比例达40%。


(四)服务场景化。以“政银共建”持续优化政银企联动金融生态,将政府公共服务事项延伸至我行网点办理达123项,实现百姓“进一家门、办多家事”,打造“客户+账户+支付+融资”全流程金融服务,累计办理社银业务1418万笔。其中,不动产信息查询9129次,受理抵押登记2876件涉及贷款30.56亿元。


人民银行台州中心支行行长王去非说,台州是全国民营经济发源地,是国家级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长期以来,台州金融系统在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发展上不断探索和实践,得到了李克强总理等各级领导的高度认可和评价。回顾台州小微金改实践,主要做法是“实体、信用、技术”六个字。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人行台州中支牵头建立台州金融服务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通过数字化获得的大数据,以机制、技术双支撑确保可持续运作,自2014年7月上线以来,不断完善至3.0版,成为全国首个接入“长三角征信链”的地方性平台,在破解小微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成本高、效率低、风险识别难等问题上取得了明显成效。


期间,临海农商银行主动作为,提出与台州金融服务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进行系统化数据对接的设想,我们高度重视,积极支持,于2018年孵化出“智慧小微”项目,催生了“小微易贷”这个大数据小微信用产品。这是台州金融服务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极具代表性的应用实践,也开启了全市银行业小微企业贷款的“大数据时代”,真正实现小微企业自主放贷“一次不用跑”。目前,平台采集了市场监管、房管、不动产、公安、法院、环保、质监、海关等30个部门118大类4.08亿条信用信息,覆盖台州企业与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69万多家,开设查询用户2520个,累计点击量超过1080万次,月均查询超10万次。已然成为银行筛选优质客户的重要来源,有效降低了银行获客成本,从而让小微企业节约融资成本、缩短融资时间。


浙江省农村信用联社台州办事处主任金时江说,新格局下要求我们拥抱科技变化,需求变化促使我们加速科技创新,同业竞争倒逼我们提质科技服务。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在科技赋能发展的大浪潮下,变是农商行首要的抉择,也是打造百年老店的关键。必须要理清四大关系:


一是翻新“根据地”与开辟“新天地”的关系。我曾经去平安银行上海分行参观考察,触动比较大,他们以互联网的思维做金融,投入了大量的人力,把线上线下全面打通,但对农商银行小法人来说只能是望洋兴叹。科技变革不是万能膏药,不思考业务根本痛点,一味跟随,盲目投入,结果只会适得其反。相反,我们要坚守战略定位,在原有优势上借力数字技术翻新“根据地”,而不是另起炉灶开辟“新天地”。


二是“融合式”体验与“嵌入式”服务的关系。科技变革不应仅仅局限于产品、销售端的改变,更应从客户体验的角度出发,在突破传统交易时空界限的基础上,建构需求分析、产品设计、营销方式、服务流程、风险管控等于一体的金融服务,促进生态融合。当前,农商银行的服务就走在“嵌入式”服务向“融合式”体验转变的路上。


三是需求“双向性”与产品“单向性”的关系。当前,金融服务的需求越来越体现出“四无”特征——无时、无处、无缝、无感,如工银信用卡推出工银融 e 借,平安银行信用卡近 90%通过 AI 实现交易, 10 秒内自动审批等。看这些产品,我们不得不考虑我们产品的单向推出,是不是被需求方所接受、所认可,需要通过数据分析加以关注,加以改进。


四是“精准化”管理与“指标化”考核的关系。当前,农商银行科技变革大多在营销管理上下得功夫较多,比如运用存量数据,进行画像建模,建立精准营销等系统,进而推进预期指标落地。但一家企业的科技变革,不应局限于点上,而该统筹全局,从战略转型入手,自上而下导入精准管理,破除传统管理以考核为指挥棒,以“指标”作为日常目标的弊端,真正让企业管理变得更“轻”、更“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