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刊精选】金融科技“入乡”——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振兴






来源:《金融科技前沿》2022第2季刊

作者:四川省金融科技学会发展研究部 周淼


《金融科技前沿》简介


《金融科技前沿》(Fintech Frontier)是四川省金融科技学会会刊,以季刊的形式寄送各会员单位、省直机关、四川天府新区管委会及21个地市(州)的金融局(办)等。


《金融科技前沿》下设专家精讲、政策焦点、行业洞察、独家分析、企业案例、天府之声、学会动态七个子版块,秉承“政产学研媒”相结合的理念,收集金融科技行业要闻,宣传金融科技政策、探究金融科技理论及实践,呈现金融科技优秀研究成果,充分促进金融科技行业信息交流,并作为对外展示的前沿窗口,向全国推广更多优秀的四川金融科技企业。


欢迎投稿---四川省金融科技学会会刊 全球征稿(Contributions Wanted)


金融科技“入乡”——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振兴


长期以来农村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农业产业发展因此受阻。数字普惠金融借助金融科技,能够有效解决对农村中小企业的风险定价和信用评级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2018年6月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要求加大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力度,对数字普惠金融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下文将聚焦于我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现有模式以及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目前的挑战与困境两个层面进行简要探讨。


中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模式


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的发展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历了40多年时间。早期的普惠金融主要采用以小额贷款为主的“微型金融”模式。中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于2010年之后加速发展,其主要模式包括传统金融服务的数字化升级、基于电商平台的配套金融服务、农业产业链金融等。


(一)传统金融服务的数字化升级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子终端在农村地区的普及,银行、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逐步将业务拓展至手机银行、网络银行等手机应用软件上进行,这种做法是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在农村地区展开的一种重要方式。由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提供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和EPOS等数字化服务,已经实现物理空间全覆盖。据笔者2021年在四川遂宁太阳村的实地调研,当地众多商户已实现微信电子支付。大部分农村居民也习惯使用手机进行电子支付。


(二)基于电商平台的配套金融服务


近年来,线上经济快速增长,中国农村电商蓬勃发展。淘宝、拼多多等国内巨头电商企业纷纷将业务铺展至农村地区,并越发重视农产品销售项目,如图1所示,2014—2021年中国“淘宝村”数量由212个激增至7023个。



图1:2014-2021年全国淘宝村总量及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阿里研究院、南京大学空间规划研究中心


电商平台中的商户可以从平台生态体系内的金融机构,如网商银行、京东金融、苏宁金融等直接获得交易担保与信贷支持。对于一些入驻大型电商平台的农村电商企业来说,一般情况下,产生订单时,货款不会直接进入商家账户,而是先到平台或者第三方支付平台账户,待到确认收货完成本次线上交易流程时,平台再将货款打给商家。金融机构可以将商家提供的“已发货”订单作为质押,并由电商平台提供信用担保,实现这类电商企业的融资,解决其资金周转难题,详情可见图2。这对电商交易促成与生产规模扩大有非常大的助益。基于电商平台的配套金融服务解决了农村电商平台上商家的融资问题,同时商家能够借助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真正做到了金融科技为乡村振兴赋能,普及农村惠及农民。



图2: 电商品台融资模式流程图


同时各大银行也开始建设自己的涉农电商体系,比如,某银行推出“电商+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为涉农生产企业、农批市场、县域批发商、农村超市和农户提供一站式“电商+金融”服务,依托电商销售数据为金融机构沉淀真实可信的用户信用信息。此外,部分地方银行也开始与大型电商平台联合共建“互联网”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比如,西安某银行与京东金融合作提供的特色农业贷款产品,利用京东的互联网渠道和大数据技术,为涉农产业链的市场主体提供金融支持。


(三)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


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行业的加入,农产品市场的竞争不再局限于农产品品质,更延展到整个农业产业链和整个运作体系之间。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金融行业需要打破传统授信模式,在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深耕细作,以推动产业发展为目标,对其进行联合服务。基于这样的需求,农业产业链融资作为以完善的农业产业链为载体的新型金融信贷模式在涉农领域开始被广泛使用。总结现有的运作经验,该模式可视为传统产业链融资的一种有效转型,是金融机构通过考核整条农业产业链上下游生产经营主体状况,分析考证产业链的一体化程度以及掌握核心涉农经营主体的财务状况、信用风险、资金实力等情况,最终对产业链上的多个农户或其他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多样化、差异化的金融产品及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例如,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四川省射洪县推出生猪养殖计划。在政府牵头扶持下,当地银行围绕生猪养殖各个环节的企业包括生猪养殖农户、猪肉加工企业、食品贸易公司等进行融资授信,并且在授信过程中,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了解、审查,为其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也提供了其他综合服务,推动了各环节生产活动的规模化发展,使相关企业实现了互利共赢。


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


数字普惠金融因其覆盖面广、包容的特点显著降低了金融服务的门槛和成本,为农户及涉农产业缓解了融资难题。但在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理论上金融科技带来的益处,还需要考虑目前农村基础设施薄弱,金融风险高,金融教育缺乏等现实问题。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征信体系不完善


农村地区受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环境、地理位置等诸多条件的限制,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并不完善。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较为缓慢。一些偏远山区网络信号偏弱,智能手机覆盖率低,导致金融信息化服务质量较低。同时数字普惠金融主要基于数字化的信用信息展开,对于数字化建设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这部分信息要实现数字化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且目前大量农户和农企信息集中在一些大型互联网企业手中,出现了“数据孤岛”现象,这将阻碍数据价值的有效发挥,对农村征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造成不利影响。


(二)金融风险在农村放大,对监管形成新的挑战


在金融生态环境发展滞后的农村地区,因农村消费者普遍文化程度不高,且对金融产品的认知有限,产生了一系列网络诈骗黑色产业链打着数字普惠金融的旗号欺诈农民的现象,金融风险在农村被进一步放大。随着科技发展,数字金融的崛起,金融欺诈也呈现出专业化,产业化,隐蔽化等新特征。这对县域地区的金融监管者如何鉴别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真伪带来了极大挑战。同时,我国针对金融科技的监管刚刚起步,目前针对农村地区的隐私保护和监管体制仍旧不够完善,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潜在风险不可忽视。


(三)农村金融教育缺乏,老龄化程度严重


首先,金融机构针对农村地区相关宣传不到位,这导致农村居民对金融产品认识不够深刻。且农村消息阻塞,金融机构宣传手段单一,这导致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在农村的影响力不大。加之农村居民普遍受教育水平不高,难以理解新兴的数字普惠金融,会产生对相关金融服务的不信任和排斥心理。同时,目前农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占比较大。国家卫健委2021年10月15日发布的《2020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乡村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乡村总人口的比重为23.81%。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所带来的金融服务线上化、物理网点减少、新型支付方式诞生等变化对农村地区的老龄人口来说难以适应,这极大程度影响和降低了他们在金融服务中的体验效果,阻碍了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的展开。


总 结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如何使用金融科技为乡村振兴赋能,是每一个金融从业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近几年,在国家,相关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企业的不懈努力下,农村的金融生态环境已有了巨大改善。但基于现状,数字普惠金融要成功“下乡”,还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城乡之间巨大的“数字鸿沟”,金融风险扩大以及乡村教育欠缺等问题都是实现数字普惠金融真正普惠到广大农民路上的障碍。因此,政府各部门还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政策扶持作用,同时完善相关监管体系,才能充分利用金融科技的杠杆作用,让其真正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