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风采】《中国银行保险报》专访中铁信托总经理陈赤:提升自身能力、做精做深“五篇大文章”

文章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2024年,银行业、保险业、信托业面对哪些新形势、新要求,身处金融行业的从业者们又将如何面对新挑战与新机遇?《中国银行保险报》特地开设“新春第一访”栏目,邀请金融行业内资深从业人士畅谈对于行业发展转型的最新思考。


本期栏目邀请到中铁信托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陈赤接受专访,敬请关注。



中铁信托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陈赤


过去一年,信托业加速转型。转型就意味着经历阵痛,经历挑战,甚至是经历一场深刻的自我革新。这是一个立新破旧的过程,是信托业在适应经济环境变化、满足市场需求、提升自身竞争力等方面的必然选择。


如何明晰转型所需能力的提升路径?近日,中铁信托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陈赤在接受《中国银行保险报》专访时表示,要大力提升服务国家战略能力,充分发挥独有的信托制度优势、信托文化优势和金融功能优势,自觉将转型升级的方向与“五篇大文章”相结合,做精做深“五篇大文章”。


陈赤表示,对于转型发展关键期的信托业而言,在2024年还应进一步加强建设“信托文化”。要以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为引领,大力弘扬信托文化建设,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将信托文化融入业务流程

《中国银行保险报》:2024年是信托文化提升年。根据您对行业的观察,过去几年,行业在信托文化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哪些成绩?2024年,信托公司应该如何进一步加强建设“信托文化”?


陈赤:

过去几年,信托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信托文化建设得到各方重视。监管部门高度重视信托文化建设,多次提出加强信托文化建设。信托业协会制定了信托文化建设五年规划(2020-2024),相继发布了《信托公司信托文化建设指引》《信托公司信托文化建设工作手册》,引导信托公司切实履行受托人义务,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托文化。许多信托公司响应号召,积极组织开展信托文化建设工作。


二是受托人定位更为明晰。信托公司的受托人意识逐步增强,秉承“信义,专业、勤勉、合规”的价值理念,以受益人利益为核心,开展各项信托业务。2023年发布《关于规范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类的通知》,其立足点和归结点,就在于促使信托机构告别信用中介角色,回归受托人定位。


三是信托文化建设被纳入对信托公司的监管评级和行业评级。根据新出台的监管评价和行业评价管理办法,信托文化建设工作纳入了评价服务,意味着信托文化建设应作为信托公司的日常工作,也是监督评价的重要内容。


2024年,信托公司应进一步加强建设“信托文化”。一是应加强培训,实施全员培训计划,包括定期培训和持续教育,确保从业人员深刻理解信托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精髓。二是与信托业务紧密融合,强调以受益人为中心的理念,确保业务决策和执行都体现信托文化的核心价值,将信托文化融入业务流程和服务理念中,使其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


提升优质资产的捕捉能力

《中国银行保险报》:信托业加速转型、取得了良好成绩的过程中,也暴露了自身的一些短板。您认为,目前行业应该重点从哪几个方面提升自身的能力?


陈赤:

第一,要大力提升服务国家战略能力。要充分发挥独有的信托制度优势、信托文化优势和金融功能优势,自觉将转型升级的方向与“五篇大文章”相结合,做精做深“五篇大文章”。


第二,要大力提升资产管理和定制化资产配置能力。信托公司置身于资产管理行业,定位于资产管理机构,核心能力无疑是资产管理能力和资产配置能力。一是要大力提升优质资产的捕捉能力,发挥好信托灵活的金融功能优势,以国家重大战略、重要领域和监管导向为指引,在实体经济中奋力寻找新赛道,重点布局新领域,全面开拓新模式。通过持续加强政策法规学习,潜心探索运作规律,深入剖析典型案例,并根据不同业务特征,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风险管控模式,将资产配置到更强的区域、更优的领域、更好的项目中。二是要充分发挥信托的定制化资产配置功能,依据客户的资产状况、预期收益、风险偏好、投资期限、认知范围等要素,利用资产和策略之间相关性,构建具有差异化、特色化的不同类别投资组合,更好地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


第三,提升资金募集能力和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能力。一是提升资金适配性,推动营销前移建立常态化资金与资产对接机制,推进资金偏好与业务线、产品线相匹配。二是做好投资者收益预期引导,探索除收益率以外的财富管理功能,有效满足客户多元化的财富管理需求,推动信托产品脱离仅靠比拼收益率“内卷”困境。三是做好大额长期资金供给,提高机构投资者、金融机构直投、超高净值客户占比,深入挖掘具备较长期限、较大规模、较低成本的资金来源,从而保障重大优质资产配置能力。四是加强客户适当性管理水平,从“了解客户、了解产品、适当销售”三个维度抓好客户适当性管理,保障受益人合法利益最大化,充分揭示风险,引导客户根据自身承受能力审慎购买产品。


第四,提升风险管理能力。防控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风险管理与风险化解始终是信托公司经营发展的重中之重。一是要建立健全全面风险防控工作体系,立足受托人核心定位,推动从以信用风险防控为主的传统风控体系,升级为具有信托特色的全面风险防控工作体系。二是要建立健全风险早期纠正机制,探索差异化风险监测机制,使风险得以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三是要建立健全风险管控全流程闭环,围绕风险识别、风险分类、风险评估、风险计量、风险分散、风险分担、风险预警、风险化解和风险处置各个环节,形成一套覆盖业务全流程的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


第五,提升品牌价值创造能力。一是要全面构建品牌谱系,打造公司品牌、党建品牌、业务品牌、产品品牌方阵。二是要努力扩大品牌知名度,通过线上线下开展多元品牌宣传活动,让企业品牌广而告之、深入人心。三是要着力增加品牌美誉度,要拓展品牌宣传渠道,提升主流媒体交流合作层次和效果,加强公众号、视频号等自媒体建设,深入挖掘宣传素材,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全方位开展企业正面宣传。四是要不断增厚声誉资本,提升声誉风险管理的有效性,维护企业品牌形象,提升对负面舆情的抗冲击能力。


最后,要提升金融科技能力。一是要提升数据治理工作,以监管统计的新要求为动力,完善数据治理架构和数据质量管控机制,提升数据治理信息化水平。二是要赋能转型业务,搭建并完善证券投资交易、家族信托、家庭服务信托系统,持续优化理财APP,升级受益权管理平台。三是要运用管理驾驶舱等技术提高管理效能,提升管理有效性、使用便捷性和反馈及时性。


向社会传递信托价值

《中国银行保险报》:2023年以来,部分信托公司出现了一些负面舆情,引起了市场对于“信托”的一些误解。您认为,行业应该从哪些方面共同努力,修复行业声誉,并让更多的人正确认识到信托机制和信托业的价值?


陈赤:

近年来,受一些信托公司负面事件的影响,信托业形象有所受损。要改变社会上对信托的负面认识,除了信托业践行高质量发展要求之外,还需要在理论研究、文化传播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共同努力。


首先,要加强信托的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使信托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通过理论研究和创新,明确信托在我国金融体系中的定位、功能与独特作用,分析信托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运用与成效等,以便在社会上形成共识,使信托价值同人们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在研究机制方面,面向社会,可设立信托研究与创新重大课题招标机制;面向大学,可推动信托作为硕博士的研究专业、研究方向和论文主题;面向学界,可设立慈善信托,支持信托专著出版等。


其次,要加强信托理论与实践成果的广泛传播。建议通过设立高级别信托论坛、举办学术研讨、出版普及读物以及出品相关题材影视作品、创办信托专业期刊和设立行业奖项等方式,多渠道、多层次,及时、准确地向社会传递信托机制和信托业的价值,同时积极宣传行业的正面成果,塑造积极形象,恢复行业声誉。


最后,加强信托文化建设。信托文化不仅是信托行业的灵魂,也是全体从业人员的共同信念和价值准则,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和精神支撑。对于转型发展关键期的信托业而言,以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为引领,大力弘扬信托文化建设,尤为重要。